🎉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聯合推廣任務上線!
本次活動總獎池:1,250 枚 ES
任務目標:推廣 Eclipse($ES)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ES 專場
📄 詳情參考:
Launchpool 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4
Alpha 第11期公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37
🧩【任務內容】
請圍繞 Launchpool 和 Alpha 第11期 活動進行內容創作,並曬出參與截圖。
📸【參與方式】
1️⃣ 帶上Tag #Gate Alpha 第三届积分狂欢节 & ES Launchpool# 發帖
2️⃣ 曬出以下任一截圖:
Launchpool 質押截圖(BTC / ETH / ES)
Alpha 交易頁面截圖(交易 ES)
3️⃣ 發布圖文內容,可參考以下方向(≥60字):
簡介 ES/Eclipse 項目亮點、代幣機制等基本信息
分享你對 ES 項目的觀點、前景判斷、挖礦體驗等
分析 Launchpool 挖礦 或 Alpha 積分玩法的策略和收益對比
🎁【獎勵說明】
評選內容質量最優的 10 位 Launchpool/Gate
ETH儲備引爆美股 4家公司市值暴漲背後的業務與資本邏輯
ETH儲備成美股新寵,4家明星企業業務與背後推手盤點
近期一個明顯趨勢是,市場對以太坊的看漲情緒再度高漲。從"以太坊是數字時代的石油"的說法,到EthCC會議上喊出"ETH將漲至1萬美元"的口號,人們都在尋找能夠重振ETH的因素。
然而,答案可能不在區塊鏈上,而是在美國股市。隨着"比特幣儲備"成爲美股上市公司的新潮流,以太坊儲備已經成爲美股市場的新寵。
例如上周,某公司宣布再次購入7689枚ETH,使其成爲持有ETH儲備最多的上市公司;昨天其股價也上漲了近30%。
而一家專注於比特幣挖礦的公司近日也宣布啓動2.5億美元的ETH資產儲備計劃,意圖效仿某知名公司的策略。該公司的股價在1個月內已經上漲了16倍,短期財富效應甚至已經超過某些熱門代幣。
此外,另一家美股上市的比特幣挖礦公司也遵循了類似路徑,周二宣布計劃籌集1億美元用於購買ETH。消息一出,該公司的股價飆升110%。
還有一家更爲激進的公司,其主營業務爲比特幣挖礦和以太坊質押,直接宣布全面轉向以太坊並出售比特幣,昨天其股票盤中一度漲約20%。
這4家企業是最近美股積極擁抱以太坊敘事的縮影,也是資本市場風口浪尖的明星。投機資金的注意力有限,市場往往記不住更多的後來者,於是這些公司爭先恐後地發布公告,目的就是確立明確的姿態和心智定位。
我們對這幾家公司在業務和背後資源上的異同進行了梳理,爲關注幣股聯動的投資者提供一些參考。
業務不同,但都尋求扭虧為盈
這四家企業爭相押注ETH,股價暴漲的背後有着各自的業務邏輯。
從博彩到ETH儲備
第一家公司主營線上體育博彩,並與體育媒體公司合作,提供戰略、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然而,2024年該公司營收僅366萬美元,同比下降26%;當年通過出售部分業務才實現扭虧為盈。
在轉型前,該公司市值約1000萬美元,股價接近退市邊緣,股東權益不足250萬美元,面臨合規壓力。其傳統業務增長有限,難以在競爭激烈的博彩行業中突圍。
2025年5月,公司通過4.25億美元私募大量購入ETH,目前持有205,634枚ETH。這使其成爲全球最大的公開交易ETH持有者之一,僅次於以太坊基金會。
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超過95%的ETH都被部署在流動性質押協議中,目前已獲得322個ETH的質押獎勵。
通過質押產生的現金流確實能對優化資產負債表產生正面影響,但更重要的是這種策略不僅優化了財務結構,還讓公司從一家瀕臨退市的小公司搖身一變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加密概念股"。
在主營業務瓶頸和以太坊ETF熱潮的大背景下,該公司的轉型更像是一場豪賭,高ETH佔比也讓其極易受到幣價波動的影響,畢竟ETH的價格波動比BTC更爲劇烈。
從BTC礦場到ETH金庫
第二家公司是一家比特幣挖礦公司,依靠浸沒式冷卻技術在德克薩斯和特立尼達的礦場開展業務。通過自有挖礦和托管第三方設備,公司產生比特幣收入。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331萬美元,但高能耗和低利潤率(2024年淨虧損329萬美元)讓其經營困難。在轉型前,公司市值僅2600萬美元,其挖礦業務受制於高成本和激烈競爭,增長空間有限。
6月30日公司宣布私募募資,計劃購入約95,000枚ETH,但實際持有量尚未披露。消息公布後,公司股價從4.50美元飆升至111.50美元,6月以來暴漲3000%。
同時,股價漲也推高了公司的市值,目前在57億美元左右。與第一家公司不同,該公司仍保留了原有的BTC挖礦業務,這也顯示其ETH儲備策略更像是短期敘事。
老業務新整,敘事符合業務
第三家公司與前兩家不同,其ETH儲備策略在歷史業務上更有基礎。該公司專注於區塊鏈基礎設施,成立於2014年,是較早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區塊鏈企業之一。其核心業務聚焦於以太坊及其他權益證明(PoS)區塊鏈網路的基礎設施運營,主要包括運行以太坊節點和提供數據分析平台,爲DeFi和企業提供質押和數據服務。
但同樣地,該公司的財務表現不佳。2024年,營收約260萬美元,同比下降12%,主要因節點運營成本高企和市場競爭加劇。淨虧損達580萬美元,陷入高投入低回報的財務困境。
該公司自2021年起持有ETH並運行驗證者節點,積累了14,600枚ETH,遠早於前述兩家上市公司的ETH儲備計劃。今年6-7月,公司加速ETH積累,通過DeFi借貸和傳統融資,並於7月8日發布公告,計劃開展1億美元的募資計劃進一步擴大ETH持倉。
客觀來說,增持ETH可以增強公司主營業務中驗證者節點的質押能力,提升gas費用收入和市場競爭力。市場也相當認可,這波公告使得公司股價單日暴漲超100%,從2.50美元升至5.25美元。
賣出BTC,全面轉向ETH
第四家公司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區塊鏈技術公司,成立於2015年,最初專注於比特幣(BTC)挖礦,2022年起逐步布局以太坊質押(staking)基礎設施,另外還有GPU雲算力和資管服務等業務。
同樣該公司在財務上也陷入虧損,財報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2510萬美元,會計口徑調整後其虧損在4450萬美元左右。
2025年7月,公司通過1.72億美元公募和出售280枚BTC,增持ETH至100,603枚(約2.64億美元),ETH佔資產60%,使其成爲持有ETH數量僅次於第一家公司的公司。
顯然,這4家公司都有着財務狀況差、市值低的特點,與加密市場某些沒有收入的低市值項目類似,在獲得敘事和關注後迅速拉升。
轉型背後的關鍵推手們
從幣圈大佬到投行巨擘,這4家公司背後也有着不同的關鍵人物。
第一家公司:以太坊聯創和他的加密幫
從瀕臨退市到ETH最大持有者,背後離不開以太坊聯合創始人的操盤。
作爲某知名公司的創始人兼CEO,他掌管着以太坊生態中的重要基礎設施,比如某知名錢包和某處理超50%以太坊交易的基礎設施。
2025年5月,他加入公司董事會,擔任主席,親自推動4.63億美元的融資。而這背後也與曾經投資過以太坊生態各類項目的加密風投們有着緊密的聯繫:
他自己的公司領投4.25億美元的私募,聯合多家頂級DeFi風投、以太坊早期投資者和管理以太坊ETF的機構共同入局。
盡管有社區質疑這是以太坊基金會的陰謀,但他的人脈和資源,無疑讓該公司有成爲以太坊華爾街化先鋒的能力。
第二家公司:華爾街策略師與硅谷VC的聯動
一位華爾街知名策略師、某公司聯合創始人,以精準預測聞名,是該公司ETH儲備戰略的幕後推手。
他自2017年起就看好比特幣,2024年預測ETH將達5000-6000美元,2025年6月宣布出任公司董事會主席。
他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押注以太坊的原因:
"說白了,我選擇以太坊的真正原因是穩定幣正在爆發。某公司是五年內最好的IPO之一,市盈率100倍EBITDA,給一些基金帶來了非常好的表現...穩定幣是加密世界的ChatGPT已經進入主流,是華爾街嘗試'股權化'代幣的證據。而加密圈則在'代幣化'股權,比如美元被代幣化。"
同時他在某媒體表示,該公司將成爲"以太坊的某公司"。
而由他提出的2.5億美金的募資計劃中,我們也看到了知名硅谷VC的身影,其由某知名投資人創立,曾投資過多個知名科技公司,2021年起也開始重倉加密,包括以太坊和其他區塊鏈項目。
此外,多家知名加密原生機構也參與其中。
第三家公司:CEO曾是某交易平台顧問
該公司ETH儲備戰略的掌舵人也有從華爾街到幣圈的跨界經歷。
他曾任某大型投行資本市場主管,2017-2018年擔任某交易平台戰略顧問,優化某穩定幣在以太坊網路的交易流程,2021年加入該公司。
他在某媒體採訪中稱以太坊爲"重塑金融體系的藍籌資產",強調其在穩定幣和DeFi應用中具有巨大潛力。傳統金融背景和加密經驗爲公司的轉型提供了更多的可信度,其"藍籌資產"的言論也迎合了重振以太坊的敘事。
2025年6月,公司通過公開募股籌集1.72億美元購入ETH;主要資方包括某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和投行承銷商,而後者曾多次爲公司提供融資支持,2025年重申公司爲"買入"評級,目標價5-7美元。
第四家公司:活用DeFi借貸購入ETH
與前面三位相比,該公司的CEO相對低調。
不過他也是位加密行業老兵,其區塊鏈經驗始於2011年比特幣投資,2014年轉向以太坊,2016年推動公司成爲首家納斯達克區塊鏈企業。
2025年6月,他主導了公司通過某DeFi平台借貸250萬美元購入1000枚ETH的行動,2025年7月計劃融資1億美元,資方也包括某風投和前述投行承銷商,而前者是一家位於紐約的混合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公司,既投資於債務,也投資於股權。
從這4家公司中我們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