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榜單調整解析:2025年機構加密投資新趨勢

加密市場機構投資新趨勢:灰度榜單調整解析

在瞬息萬變的加密世界,機構資本的動向往往是洞察未來的關鍵線索。近期,灰度投資更新了其季度Top 20加密資產名單,這份名單像是一張機構視角下的加密市場"藏寶圖",反映了對下一階段市場採納趨勢的深層預判。

2025年第三季度,這份"藏寶圖"有了新的變化:Avalanche(AVAX)和Morpho(MORPHO)新晉入榜,而Lido DAO(LDO)和Optimism(OP)則退出榜單。這些變動背後,隱藏着加密市場的哪些風向變遷?讓我們深入分析,揭示2025年加密投資的新敘事。

灰度Q3 Top 20加密資產榜單更新,背後反映了什麼趨勢?

新秀崛起:結構性變革的信號

Avalanche(AVAX):鏈上活力的強勁脈搏

Avalanche描繪了一個可擴展、可定制的區塊鏈未來。其獨特的"雪崩共識機制"實現了高吞吐量、低延遲和去中心化,三鏈架構確保亞秒級交易終結性,爲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5年,Avalanche的C-Chain交易量從25萬飆升至近120萬,這得益於Etna升級將平均交易費用降低90%以上。Avalanche精準捕捉了GameFi與企業級應用需求,多個遊戲項目在其子網上啓動。更重要的是,Avalanche積極擁抱傳統世界,與多家Web2巨頭合作,推動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這是Web3經濟向主流滲透的關鍵一步。

灰度看好Avalanche,源於其技術進步、戰略生態拓展與Web2融合形成的"多維增長飛輪"。這預示着Layer 1競爭正轉向更廣闊、具真實經濟活動和Web2/Web3融合潛力的新賽道。

Morpho(MORPHO):去中心化借貸的變革者

Morpho正在爲去中心化借貸描繪一條全新的機構化路徑。作爲一個基於以太坊和Base鏈的DeFi借貸協議,Morpho通過"Morpho Vaults"和隔離市場,優化收益並確保安全性。其協議設計注重低交易費,並經過多次嚴格審計。

Morpho的成績單令人矚目:年化費用收入達1億美元,總鎖定價值(TVL)翻倍至逾40億美元,穩居DeFi借貸第二把交椅。在Base鏈上,它已成爲TVL和活躍貸款量最大的協議。多家頂級風投注資超6900萬美元,顯示了機構對其潛力的認可。

更具裏程碑意義的是,某大型交易平台已將Morpho集成到其主應用程序,允許用戶以比特幣抵押借入USDC,這是迄今最大的DeFi機構級採納案例之一。Morpho V2的發布,更宣示了將DeFi引入傳統金融機構的決心。

Morpho的崛起,驗證了其作爲"DeFi機構化引擎"的潛力。它深諳機構對風險管理和合規性的要求,通過精細化市場設計和對許可市場的支持,解決了傳統金融進入DeFi的痛點。灰度青睞它,正是看好其提升DeFi效率、降低風險、並能與傳統金融有效連接的能力。

舊將離場:挑戰與重新評估

Lido DAO(LDO):流動性質押"帝國"的逆風

Lido DAO曾是以太坊流動性質押領域的無可爭議的巨頭,管理着約33%的質押ETH。然而,成功背後存在中心化風險的擔憂:許可制驗證器集合、LDO代幣對核心權限的控制,以及2025年5月發生的安全事件,都敲響了警鍾。

2023年4月以太坊上海升級後,用戶有了更多選擇,一些轉向中心化平台或新興的非托管競爭對手。再質押等創新也加劇了競爭。

Lido被移除,反映了灰度對"中心化風險"的重新評估。在競爭加劇和監管明朗化的背景下,Lido的中心化特性更爲突出。這標志着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質押的評估標準提高,更看重去中心化、治理透明度及潛在監管風險。

Optimism(OP):Layer願景與價值捕獲的困境

Optimism作爲以太坊Layer擴容方案的佼佼者,承載着提升交易能力、降低Gas費用、改善用戶體驗的重任。其"超級鏈"願景吸引了多個明星項目。然而,在TVL和活躍度上,它仍略顯遺憾地落後於競爭對手。

OP代幣是Optimism去中心化治理結構的核心。但其收入分配模式存在不確定性:目前排序器收入歸基金會,用於資助公共物品,而非直接分配給代幣持有人。這種不確定性影響了代幣直接價值捕獲,讓機構投資者心存疑慮。

此外,Optimism治理也面臨挑戰。投票參與度較低、核心貢獻者和早期投資者對投票過程的較大控制權,都讓"去中心化"承諾在實踐中仍有提升空間。

Optimism被移除,更像是對其OP代幣"價值捕獲機制"的深刻質疑。宏大的生態願景並不能直接轉化爲代幣的明確價值。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清晰、直接的代幣價值捕獲路徑。這反映了機構對Layer代幣經濟學評估的深化:單純技術領先不足以支撐長期價值,代幣必須具備清晰、可持續的價值捕獲機制和真正的去中心化治理。

2025年加密投資的新風向

從比特幣到多元化應用的廣闊深海

2025年,機構對數字資產的興趣持續高漲。調查顯示,高達86%的受訪機構投資者已持有或計劃配置數字資產,近六成計劃將超過5%的AUM投入加密貨幣。比特幣和以太坊ETF的相繼獲批,如同主流金融世界向加密貨幣敞開大門。

這股潮汐早已超越比特幣和以太坊。數據顯示,73%的投資者已持有替代性加密貨幣,對DeFi參與度預計兩年內翻三倍。真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和穩定幣採用加速,總市值達2340億美元,多個協議正在連接DeFi與傳統金融。

機構投資正從單純的"比特幣信仰",向"多元化配置"和"應用場景落地"的廣闊深海邁進。灰度榜單中新項目的入選,正是機構投資"從點到面"、"從投機到應用"趨勢的深刻體現。

DeFi的精細化進化

2024年,DeFi總鎖定價值(TVL)激增129%,衍生品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交易量飆升872%。DeFi正發展收益型穩定幣,吸引傳統金融。嵌入式金融、自動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AI/ML)等趨勢重塑格局。

DeFi正經歷從"蠻荒生長"到"精細化生存"的進化。Layer和AI/ML應用旨在解決痛點,提升效率。收益型穩定幣和嵌入式金融豐富了產品形態,與傳統金融無縫對接。衍生品DEXs爆發增長和新興借貸協議的機構化路徑,表明DeFi正滿足機構復雜交易和風險管理需求。

Layer的綜合較量

Layer解決方案,如同以太坊的"高速公路",顯著提升其可擴展性、降低用戶成本。Optimistic Rollups和ZK-Rollups是主流技術。Layer市場競爭激烈,各方在TVL和協議數量上展開角逐。

Layer的競爭已轉向"生態系統構建能力"和"代幣價值捕獲模型"的綜合較量。即便有宏大生態願景,如果代幣價值捕獲機制不夠清晰,或存在中心化風險,也難以獲得機構長期青睞。機構對Layer的評估,已超越表面指標,深入到長期可持續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機制。

監管合規:機構資金的入場券

2025年,加密貨幣監管環境逐步明朗,爲機構資金入場架起一道"濾鏡"。美國監管機構發布新指南,明確了某些加密活動的法律地位。國會通過法案,調整了對DeFi平台的報告義務。

監管明朗化是機構大規模進入加密市場的關鍵催化劑,同時也是一把精密的篩選器。它降低了機構的法律和運營風險,鼓勵更多合規機構進入PoS生態和DeFi。然而,監管明確也意味合規要求更嚴。某些項目被移除,可能部分原因正是其治理中心化擔憂。這表明,2025年及以後,合規性已升級爲吸引機構資本的"入場券"。

灰度Q3 Top 20加密資產榜單更新,背後反映了什麼趨勢?

結語

灰度Top 20資產名單的調整,清晰勾勒出2025年加密市場機構投資的演進路徑。它關注項目的技術創新、真實應用場景、可持續價值捕獲模型和去中心化治理實踐。新項目的入選,代表市場對高性能公鏈在GameFi/企業級應用中爆發潛力的認可,以及對DeFi借貸向機構級、合規化發展的期待。原有項目的出局,則警示流動性質押的中心化風險,以及Layer代幣經濟模型中價值捕獲不確定性對機構吸引力的影響。

2025年加密市場的核心投資邏輯可總結爲:

  1. 應用驅動的Layer 1/Layer:未來屬於能通過技術創新吸引大規模用戶和企業級應用的公鏈和擴容方案。
  2. 機構級DeFi基礎設施:市場青睞能解決傳統金融痛點,連接鏈上鏈下世界的DeFi協議。
  3. 清晰的價值捕獲與去中心化治理:代幣需具備明確、可持續的價值捕獲機制和有效去中心化治理。
  4. 合規性優先:積極擁抱合規、降低法律風險的項目將獲機構青睞。

對於加密世界的參與者,這份榜單提供了寶貴的戰略指引。投資者應超越短期投機,深入研究項目基本面、技術創新、生態系統、代幣經濟學及合規性。項目建設者則需在技術突破的同時,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經濟模型,強化去中心化治理,並積極與傳統金融世界融合,把握機構資金機遇。2025年,加密市場正從"野蠻生長"走向"精耕細作",洞察這背後的結構之美,方能把握未來。

灰度Q3 Top 20加密資產榜單更新,背後反映了什麼趨勢?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分享
留言
0/400
码农挖矿摆烂君vip
· 21小時前
又是币圈一地鸡毛
回復0
空投猎手小明vip
· 07-19 18:48
又砍掉ldo了 笑死
回復0
CryptoNomicsvip
· 07-19 18:46
*叹气* 相关性 ≠ 因果关系,灰度又在追逐贝塔了,真无奈
查看原文回復0
MEV三明治受害者vip
· 07-19 18:34
不会吧 op这就没了
回復0
fren.ethvip
· 07-19 18:31
老op爆杀 跌的好啊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