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從基本原理出發,擺脫了物理結算的限制,人們只能理論化一種理想貨幣基礎的架構——並非建立在信任上,而是建立在絕對稀缺性上:獨立可驗證的、程序化的發行,跨空間輕鬆可攜帶,並且隨着人類工業和技術能力的提高,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在一個理論上完善的基礎層面上,設計的焦點轉向了負債方。金本位銀行模型的失敗不僅是由於槓杆作用,還由於結構性缺陷:短期可贖回的負債和由信用而非基礎貨幣本身構成的資產。一位系統工程師從第一原理出發,會設想每個失敗的逆轉——獨立於對手方風險的資產,負債是永久的且不可贖回,以沒有終極供應上限的貨幣計價。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