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正式启动!
分享你对 $ERA 项目的独特观点,推广ERA上线活动, 700 $ERA 等你来赢!
💰 奖励:
一等奖(1名): 100枚 $ERA
二等奖(5名): 每人 60 枚 $ERA
三等奖(10名): 每人 30 枚 $ERA
👉 参与方式:
1.在 Gate广场发布你对 ERA 项目的独到见解贴文
2.在贴文中添加标签: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贴文字数不低于300字
3.将你的文章或观点同步到X,加上标签:Gate Square 和 ERA
4.征文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创作方向:
ERA 项目亮点: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ERA 拥有哪些核心优势?
ERA 代币经济模型:如何保障代币的长期价值及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与并推广 Gate x Caldera (ERA) 生态周活动。点击查看活动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169。
欢迎围绕上述主题,或从其他独特视角提出您的见解与建议。
⚠️ 活动要求:
原创内容,至少 300 字, 重复或抄袭内容将被淘汰。
不得使用 #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二期# 和 #ERA# 以外的任何标签。
每篇文章必须获得 至少3个互动,否则无法获得奖励
鼓励图文并茂、深度分析,观点独到。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20日 17
华人科技时代崛起 稳定币重塑金融格局 比特币生态迈向可编程新纪元
区块链先驱杜均:稳定币重塑金融格局,比特币迈向可编程新纪元
作为区块链行业的资深参与者,杜均的名字几乎贯穿了每一次关键浪潮:从2013年参与创立某知名交易平台,推动比特币在中国的早期普及;到打造行业信息媒体,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节点;再到以资本家的身份,精准捕捉多个周期风口。他凭借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判断与资本运作的长期主义,书写了无数行业经典案例。
如今,他创办了专注于AI与加密货币交叉创新的孵化器,依旧活跃在行业最前沿——在比特币生态、稳定币变局与AI浪潮交汇的十字路口,持续探索技术边界,并坚定看好华人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崛起。
近期,一位业内人士与这位穿越牛熊的标杆人物展开深度对话。在这场关于未来的思想交锋中,杜均不仅分享了他对区块链底层逻辑的深度剖析,还首次公开阐述为何将BitVM视为比特币生态的"关键跃迁",并预言2026年将成为"可编程比特币的元年"。在谈及香港稳定币沙盒与美国监管博弈时,他从容展现出一个资本战略家的冷静判断。
以下,是这场穿越周期的完整对话。十二年纵横行业的沉淀中,既有对去中心化信仰的坚守,也有对技术趋势与市场规律的深刻敬畏——这或许正是杜均始终走在浪潮之上的终极密码。
华人科技的黄金时代
Q:您为什么认为现在是投资华人最好的时代?
A:现在确实是一个极具机遇的时代,华人在多个科技前沿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尤其在区块链行业,优势尤为突出。
交易所几乎是华人主导的赛道,矿机制造也是如此。像波场、以太坊、Solana、BNBChain这样的公链项目,其创始团队与高管中也有大量华人背景。放眼朋友圈,无论是交易所、矿机厂商,还是钱包应用,几乎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
而这种影响力已经从区块链扩展至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在硅谷,AI和半导体行业也频频涌现出华人掌舵者,比如苏姿丰、黄仁勋等人,都在各自赛道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相比十年前印度工程师主导的时代,如今的"华人红利"正在成为新的主旋律。正因如此,我选择频繁在硅谷驻留,亲身感受并参与这股结构性崛起的力量。
在杜均看来,华人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科技赛道上不仅具备技术创新力,更逐步走向资本决策层与产业主导地位。这种全面性的崛起,标志着"华人科技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也意味着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华人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公链的定位与未来
Q:您提到目前只有四条主要公链,分别是哪些?未来需要更多公链吗?
A:我认为,目前真正站稳脚跟的核心公链只有四条:比特币、以太坊、波场(Tron)和Solana。它们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各自明确的市场定位:
这些公链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万金油"式的功能包,而是清晰的战略选择。反观许多其他公链,要么定位模糊、要么技术平庸,很难穿越周期实现突破。
至于未来是否还需要新的公链?我的判断是:短期内没必要。如今以太坊的Layer1方案已经显著提升扩展性、降低成本,并增强资产间的互操作性。除了如Base这样极少数跑出来的Layer 2项目,大多数早已销声匿迹。这就像一把瑞士军刀,真正高频使用的功能其实就那么几个。市场对"新公链"的渴望,很多时候是被想象力放大的伪需求。至少在未来五年内,我不认为还需要太多新的公链——甚至五年之后,我们也未必能看到结构性变化。
杜均强调,公链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战略定位与真实使用场景的闭环,而非概念堆叠与数量扩张。他对当前公链生态的分析,反映了行业对效率和实用性的更高要求。
交易所的轮回与投资错失
Q:您曾说行业每四年一个周期,每轮都会有交易所脱颖而出。您成功投中多轮热门交易所,这轮牛市您看好哪家交易所?投中了吗?若没有,原因是什么?
A:这一轮我看好Hyperliquid,但遗憾没投中。原因有二:首先,他们不接受外部投资,我们很早就接触过,团队几乎没拿外部资金。其次,我没在早期买他们的币,买时已涨到15美元,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前我每轮都能踩准,这次分心研究AI等其他领域,精力不够专注,没能在一级市场投入足够精力。
杜均坦言,这轮牛市的交易所机会被错过,反映了投资中专注度的重要性。他提到,ABCDE等机构在品牌和投资上表现不俗,显示一级市场仍有潜力,但需要精准判断和资源投入。
比特币生态:从情怀到可编程未来
Q:您在比特币生态上投入很多,也孵化了一些项目。经过这些经历,您还看好比特币生态吗?有必要做生态吗?
A:比特币生态里有些情怀。2017年前,某些交易平台主要交易比特币和莱特币,早期甚至只有比特币。我们常纠正"山寨币"说法,称之为"竞争币"。那时我们宣传比特币的不可篡改、可追踪、分布式等特性,但很少提可编程性。以太坊出现后,强调了区块链的可编程性和创新空间。比特币社区曾分两派:一派争论扩容,导致BCH、BSV等分叉;另一派希望比特币可编程,像以太坊一样功能化。
多年来,可编程路线技术不成熟,直到2023年铭文、符文兴起,在我看来缺乏长期价值支撑,并未参与。后来BitVM协议提出通过白皮书实现比特币可编程性,我觉得很有意思。比特币是2万亿美元资产,但流动性难以释放。以太坊有MakerDAO、Aave等衍生金融产品,而比特币的WBTC依赖中心化机构BitGo,存在跑路风险。BitVM等技术路线试图实现去中心化铸造和赎回,联合矿池验证,打造类似YBTC的资产,应用于链上场景。这是我的梦想,我们投资了BitVM、RGB++、世间锁、Lightning等多条路线。只要能实现可编程性,我都支持。现在BitVM路线清晰,代码质量高,预计今年9月前实现去中心化铸造赎回的第一步,明年可能看到完整方案。开发周期长,但已有曙光,其中Bitlayer团队长期有30到40名全职技术员在持续迭代。
Q:所以您看好比特币生态的可编程性,认为这是一个趋势?
A:是的,因为这些技术路线已开始实现,不是空中楼阁。去年只是喊口号,现在已有进展。比特币生态的可编程性不仅是技术突破,也是释放其2万亿美元流动性的关键。
比特币的"宗教"与去中心化之争
Q:有人认为比特币越来越中心化,内部代码改动很多。是否有币能成为"第二个比特币",实现完全去中心化?
A:从逻辑上看,未来可能有新币出现,因为没什么不可能。但主观上,我觉得很难。比特币和以太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比特币是一种信仰,像宗教,代表数字黄金、自由无价。你可以说它值1万、10万甚至1万亿美元,因为它无可替代,是原教旨的文化和信仰。以太坊若失去DeFi项目、转账量从500万笔降到50万笔,可能会被抛售,但比特币不会。早期我们喊"充值信仰",就是这个逻辑。短期内,难有币取代比特币的地位。
杜均将比特币比作"宗教",强调其独特的文化和信仰属性,认为其去中心化本质虽受质疑,但仍难以被取代。
行业变迁:从信仰到赤裸的现实
Q:您怎么看这一轮行业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是转折点吗?未来会怎样?我觉得过去几轮的逻辑是项目方找VC、上交易所、散户接盘,但这轮只有比特币上涨,其他币表现不佳,传统路径似乎失效。交易所更多链上化,如GMGN,行业变得像赌场,项目一天发上万个,中心化交易所要么合规,要么搞传销或合约。我入行时抱有去中心化信仰,但现在感觉除了比特币没其他了。您怎么看?
A:我2012年买比特币,2013年与他人创立某平台,担任CMO,宣传平台和比特币。早期得先让用户对比特币感兴趣,讲它的技术可靠性、讲资产配置等。那时没太多应用场景,涨跌幅不大,靠技术和数字黄金概念吸引用户。到2015年我跟地方政府讲比特币,2018到2022年在新加坡还在讲,成就感逐渐消失。不是世界没进步,是我们没进步,十几年还在讲比特币。就像不会跟父母讲HTTP协议,而是讲移动互联网如何方便生活。区块链也该讲应用场景。
前年我发现稳定币是突破点,跨境转账效率高、成本低。传统转账需1到4天,成本18到25美元,而以太坊转账仅0.25到1美元。去年USDT和USDC转账总量27万亿美元,超Visa和Mastercard的25到26万亿,显示区块链对经济效率的促进。历史上有几个关键时刻:2008年比特币白皮书、2017年以太坊ICO赋予货币发行平权、2020年DeFi Summer实现链上去中心化金融、2014-2017年稳定币推广(九四政策催生某知名交易所等)。但这轮周期没创新,只有Meme和Tap2earn项目,收割用户而非创造价值,导致行业无趣。没有增量用户和资产,交易所难崛起。新资产造就新交易所,如NFT资产催生Opensea,这轮Meme资产催生GMGN、Axiom等。若行业只剩Meme和Tap2earn,可能"game over"。
杜均反思行业缺乏创新,认为稳定币等应用场景是未来的希望,而非单纯的投机逻辑。
稳定币的胜出与未来
Q:您提到稳定币,为什么USDT跑赢?香港和美国通过稳定币法案,未来需要更多稳定币吗?人民币或港元稳定币有前景吗?
A:研究货币发行史很有趣。早期用贝壳、黄金,国家形成后各有货币。在自由竞争市场,美元和黄金胜出,没人选津巴布韦币或港币。主权国家内货币由政府强制,但在全球流通中,美元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