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入門必讀:什麼是Layer 0、Layer 1和Layer 2

2021-11-24, 03:44

[TL; DR]

  1. 區塊鏈具有六層架構: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
  2. 數據層和網絡層是區塊鏈的基本架構,也是整個區塊鏈系統的最底層。
  3. 基本架構之上,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共同構成了區塊鏈的協議部分。
  4. Layer 0又稱數據傳輸層,對應OSI模型的底層,主要涉及區塊鏈和傳統網絡之間的結合問題。
  5. Layer 1擴容方案又稱鏈上擴容,指在區塊鏈基層協議上實現的擴容解決方案。
  6. Layer 2擴容方案又稱鏈下擴容,指不改變區塊鏈底層協議和基礎規則,通過狀態通道、側鏈等方案提高交易處理速度。

在幣圈新聞中,可拓展性、Layer 0/1/2無疑是一系列經常被提及的術語。那麼什麼是區塊鏈的Layer 0、Layer 1、Layer 2,這三層架構各自又有什麼不同的特點、用途呢?

從區塊鏈的六層架構說起

2009年1月,神祕極客中本聰在一臺位於赫爾辛基的服務器上生成了比特幣區塊,目前,比特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在全球擁有數萬節點,總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龐大系統。比特幣完美解決了數字世界中的價值表示問題,也給人類來帶了區塊鏈技術。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比特幣系統的結構,可以根據功能將之分為5層,分別是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和應用層。隨後,憑藉智能合約迅速崛起的以太坊又給區塊鏈系統設立了新的範式,在系統的激勵層和應用層之間加上了一個合約層。讓我們從下到上仔細說明。

其中數據層和網絡層是區塊鏈的基本架構,也是整個區塊鏈系統的最底層。

數據層(Data Layer)既包括每個區塊的數據結構,如Merkle樹,也包括各個不同區塊是如何首尾相接、連接成鏈的。此外,數據層還包括為保證區塊鏈不可篡改特性所採用的的哈希加密算法、非對稱加密算法。區塊鏈數據層可以視作一個具有分佈式特徵、不可篡改特性的數據庫。這個分佈式的數據庫需要由系統的所有節點共同維護,這也就引出了區塊鏈的網絡層。

網絡層(Netwrok Layer)則描述區塊鏈所有節點構成的一個巨大的P2P網絡。在這一分佈式、點對點的網絡中,一旦某一節點創造出了新的區塊,就會通過廣播機制將信息傳輸給附近的數個節點(傳播機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其他節點在完成對區塊的驗證之後(Authentication Mechanism),又會再一次將數據傳輸給其他節點。最終,整個系統的大多數節點都完成對區塊的驗證之後,區塊也就正式連接到了區塊鏈上。

在基本架構之上,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共同構成了區塊鏈的協議部分(Protocol Layer)。

共識層(Consensus Layer)主要包括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算法。在區塊鏈網絡上,原本毫無關係的諸多節點正是通過共識算法達成彼此間的統一,維護數據層數據的一致性的。目前,較為常見的共識機制有比特幣所採用的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以太坊2.0所採用的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EOS所採用的委託權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DPoS)等。共識機制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創新之一,顯著影響了系統的安全性和運行效率。此外,共識算法還是區塊鏈進行社區治理的主要手段。

激勵層(Actuator Layer)主要包括區塊鏈的發行機制(Issuing Mechanism)和分配機制(Distribution Mechanism)。通過激勵機制的設計,系統中的節點將會自發地維護整個區塊鏈網絡的安全性。比如在比特幣PoW機制中,新發行的比特幣將會分配給打包節點的礦工。達成共識的方式接近“多勞多得”,算力越大的節點越有可能成功打包區塊,也就能獲取記賬權。而在某些激勵機制中,利用權力作惡的節點還會被系統懲罰。

比特幣創造性的將經濟激勵機制融入到算法之中,形成了礦工通過算力競爭獲取記賬權,在維護了交易系統的同時發行了新的代幣,新發代幣又成為了分配給礦工的激勵,由此形成了一個穩定、安全的閉環。在這一過程中,比特幣作為電子現金的功能也得以實現。讓我們繼續向頂層前進。

合約層(Contract Layer)主要包括各種腳本代碼、算法和只能合約,也是區塊鏈實現諸多高級功能的基礎。在區塊鏈中,真正實現了所謂的”code is law“(代碼即法則),合約算法一旦激活,就會不可避免地按照原有設置運行下去,而無需任何第三方的干預或推動。此外,由於智能合約具有圖靈完備性,合約層還具有可編程性,這使得整個區塊鏈網絡具有了類似虛擬機的性質。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則是整個區塊鏈系統的最上層,包含了該區塊鏈的各種應用場景。對於比特幣區塊鏈來說,比特幣這一具有完整發行、轉賬、記賬功能電子現金系統便構成其“應用層”;而對於以太坊這樣可編程的區塊鏈來說,諸多高級功能、諸多DApp共同構成其應用層。

Layer 0, Layer 1和Layer 2

區塊鏈系統的六個層次,在結構上都密不可分,共同實現了區塊鏈的功能。再回到本文一開始所說的擴容問題,業界一般會參考通信界的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將區塊鏈系統的六個層次重新劃入三個Layer,有底到頂分別為Layer 0、Layer 1和Layer 2。

其中,Layer 0又稱數據傳輸層,對應OSI模型的底層,主要涉及區塊鏈和傳統網絡之間的結合問題。而對應的Layer 0擴容方案,則是指那些不改變區塊鏈構造,並保留其原有生態規則的性能提升方案。由於不會對區塊鏈本身造成影響,Layer 0擴容方案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同時,Layer 0擴容方案也與Layer 1/2擴容方案相兼容,能夠共同發揮作用,乘數倍的提高區塊鏈網絡的性能。在網絡底層協議中,尚有很多影響性能的問題值得進行優化,目前已有的Layer 0擴容技術方向有BDN(分發網絡)、QUIC UDP協議等。

除此之外,波卡也常被稱為Layer 0級別的區塊鏈。這是因為波卡主網作為中繼鏈,只起到為各大平行鏈提供安全性和彼此間的互操作性的作用。而在波卡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插槽鏈接類似於以太坊這樣的Layer 1區塊鏈,比如同樣支持Solidity語言的Moonbeam鏈。

Layer 1對應六層模型中的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對於大多數加密貨幣而言,Layer 1都是其有且僅有一條的公鏈,所有交易結算都發生於其上。Layer 1擴容方案又稱鏈上擴容,指在區塊鏈基層協議上實現的擴容解決方案。一般需要修改區塊鏈的區塊容量、區塊生成時間、共識機制等固有屬性以提高交易能力。具體來說,比特幣的擴塊升級是增大了每一個比特幣區塊的容量,從而可以容納更多數目的交易;比特幣SegWit則減少了平均單筆交易所佔用的空間,使得每一區塊可以容納更多數目交易;升級到DPoS也可以在犧牲一定程度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條件下獲得更好的性能。但受到物理、經濟等因素限制,Layer 1擴容的效率是有極限的。

關於Layer 1擴容的原理和侷限性,請參考我們此前的博客文章:
V神反對馬斯克的文章到底說了什麼?擴容能讓狗狗幣成為“人民的貨幣”嗎?

Layer 2則對應區塊鏈的合約層和應用層,Layer 2擴容方案又稱鏈下擴容,指不改變區塊鏈底層協議和基礎規則,通過狀態通道、側鏈等方案提高交易處理速度。Layer 2在主鏈外部進行擴容,與Layer 1是一個承接互補的關係,即Layer 2是構建在底層區塊鏈之上的基礎架構,為區塊鏈提供更好的可擴展性、可用性以及隱私性。比起Layer 1追求安全性和去中心化,Layer 2追求的是極致的效率和性能。目前,常見的Layer 2解決方案有Side Chain,Plasma,狀態通道,Rollup等。

關於以太坊上常見的Layer 2解決方案,請參考我們此前的博客文章:以太坊Layer 2怎麼玩?一文讀懂以太坊的擴容升級

結語

自比特幣、以太坊迅速發展以來,性能不足的問題就一直是縈繞在老牌公鏈頭上的一朵烏雲。而如何破解“不可能三角”,在擴展性(Scalabilit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安全(Security)三者間達成最優解也被視為區塊鏈領域的“聖盃”。

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將為您具體介紹各大區塊鏈擴展方案,同時追蹤行業前沿,報道最新的擴容技術進展,敬請期待。


作者:Ashley. H,Gate.io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構成任何交易建議。
*本文內容為原創,版權為Gate.io所有,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分享一下
目錄
gate logo
Gate.io
即刻交易
加入 Gate.io 贏取獎勵